你是个细心的人。蜜蜂除了本身的意象,让人也联想到蜂蜜、蜂房,只是考虑到美观,不可能把蜂蜜和蜂房画上去。
蜜蜂本身是一种有勤劳、团结、从不自怨自艾的特点,描述基督门徒们乐于奉献、交托、辛勤传福音并积蓄美好,有丰盛的酬报的意象。
蜂蜜是甘甜的,有着神的道是甘甜的特点。流奶与蜜之地正在基督徒们所祈盼的神的应许之地。
所以蜂是一种美好、温暖、希望、智慧的意象。
参见:
箴 16:24 良 言 如 同 蜂 房 , 使 心 觉 甘 甜 , 使 骨 得 医 治 。
赛 7:15 到 他 晓 得 弃 恶 择 善 的 时 候 , 他 必 吃 奶 油 与 蜂 蜜 。
撒上 14:27 约 拿 单 没 有 听 见 他 父 亲 叫 百 姓 起 誓 , 所 以 伸 手 中 的 杖 , 用 杖 头 蘸 在 蜂 房 里 , 转 手 送 入 口 内 , 眼 睛 就 明 亮 了 。
(忙忙碌碌)的蜜蜂
(勤勤恳恳)的蜜蜂
(辛辛苦苦)的蜜蜂
(漂漂亮亮)的蜜蜂
A、蜜蜂、蚂蚁的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,成员间有明确分工,具有社群行为,A正确.
B、蝗虫、蟋蟀不具有社群行为,B错误.
C、苍蝇、蚊子不具有社群行为,C错误.
D、蜻蜓、蝴蝶的成员间没有明确分工,不具有社群行为,D错误.
故选:A
蜂
罗隐
不论平地与山尖, 无限风光尽被占。
采得百花成蜜后, 为谁辛苦为谁甜?
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,成为风韵的象征。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,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,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。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,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“动物故事”。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。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:
一、欲夺故予,反跌有力。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,慨蜜蜂一生经营,除“辛苦”而外并无所有。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,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,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,都是蜜蜂的领地。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、形容词——“不论”、“无限”、“尽”等等,和无条件句式,极称蜜蜂“占尽风光”,似与题旨矛盾。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、欲夺故予的手法,为末二句作势。俗话说:抬得高,跌得重。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,说蜂采花成蜜,不知究属谁有,将“尽占”二字一扫而空,表达效果就更强。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,必不如此有力。
二、叙述反诘,唱叹有情。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,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,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。前二句主叙,后二句主议。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,四句主议。“采得百花”已示“辛苦”之意,“成蜜”二字已具“甜”意。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,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。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: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?却分成两问:“为谁辛苦”?“为谁甜”?亦反复而不重复。言下辛苦归自己、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。而反复咏叹,使人觉感慨无穷。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。
三、寓意遥深,可以两解。此诗抓住蜜蜂特点,不做作,不雕绘,不尚词藻,虽平淡而有思致,使读者能从这则“动物故事”中若有所悟,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。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;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,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。两种解会似相龃龆,其实皆允。因为“寓言”诗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,寓意较浅显而确定;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,使物著上人的色彩,其中也能引出教训,但“寓意”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。如此诗,大抵作者从蜂的“故事”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,但他只把“故事”写下来,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,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。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,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所谓“终朝聚敛苦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”(《红楼梦》“好了歌”);一种是“运锄耕劚侵星起”而“到头禾黍属他人”。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。但是,随着时代的前进,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,“蜂”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,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,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。可见,“寓言”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,古老的“寓言”也会与日俱进。